文章目录
1 研究内容
1.1 阐明搏动性耳鸣发生机制,构建致鸣多因素影像评估体系
1.1.1 建立了CT、磁共振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MRI)数据采集方案,大幅提升了致鸣因素的检出率及定位准确性
1.1.2 提出多因素联动致鸣的发生机制假说
1.1.3 创建致鸣多因素影像评估方案,揭示致鸣机制
1.2 构建耳科影像检查及诊断新体系,实现低辐射高质量的成像和病变的精准检查
1.2.1 开创图像质量-辐射剂量交互评判原则下的耳科CT剂量优化方案
1.2.2 针对耳聋,创新大矩阵小视野重建方法及直观显示传导全路径的重组技术
1.2.3 针对耳源性眩晕,开创多途径内耳钆造影MRI实现膜迷路显像
1.3 研制首台十微米级临床耳科CT专用设备
1.3.1 研制小焦点、大功率X线发生器,突破制约CT空间分辨力的硬件难题
1.3.2 解决小视野数据重建、散射校正、几何标定、运动校正等一系列算法难题,突破制约CT空间分辨力的瓶颈
1.3.3 研制具有自主产权的十微米级临床耳科CT专用整机系统
2 研究项目的第三方评价
2.1 标准、指南、共识制定与入选情况
2.2 论文被他引和评述情况、获奖等
3 研究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社会效益
文章摘要:耳科疾病病变具有解剖位置深、隐匿微小的特征,传统耳科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时存在看不清、看不准、看不懂的问题,导致病变影像诊断效能低下。王振常教授团队从创建耳科影像的规范检查方案和系统评价模式、提升耳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结构显示能力入手,阐明了搏动性耳鸣全链条发生机制,构建耳科影像检查及诊断新体系,并研制十微米级临床耳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(computed tomography, CT)专用设备,实现低辐射高质量的成像和病变的精准检查,显著提升了诊断效能。
文章关键词:
论文作者:吕晗 赵鹏飞 尹红霞 王振常
作者单位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
论文分类号:R764
